作文指导:写议论文-善用排比句,提升论证品质

pg电子4维空间

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pg电子4维空间 > 新闻动态 > 作文指导:写议论文-善用排比句,提升论证品质
作文指导:写议论文-善用排比句,提升论证品质
发布日期:2025-08-07 18:13    点击次数:90

在议论文写作中,整句(结构对称、形式整齐的句子)尤其是排比句(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这一整句的典型形式,不仅是修辞的装饰,更是提升论证品质的利器。

排比句的运用可以让论证表达层层推进,将我们的思考更顺畅有力地传达出去,使论点阐释得更清晰、更有条理,让读者产生共鸣,也让文章更具可读性。

【经典导航】

活出真性情

周国平

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

为别人对你的好感、承认、报偿做的事,如果别人不承认,便等于零。为自己的良心、才能、生命做的事,即使没有一个人承认,也丝毫无损。

我之所以宁愿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原因之一是为了省心省力,不必去经营我所不擅长的人际关系。

当我做着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别人的褒贬是不重要的。对我来说,不存在正业、副业之分,凡是出自内心需要而做的事情都是我的正业。

“定力”不是修炼出来的,它直接来自所做的事情对你的吸引力。我的确感到,读书、写作以及享受爱情、亲情和友情是天下最快乐的事情。人生有两大幸运,一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所以,也可以说,我的“定力”来自我的幸运。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真实是最难的,为了它,一个人也许不得不舍弃许多好东西:名誉、地位、财产、家庭。但真实又是最容易的,在世界上,唯有它,一个人只要愿意,总能得到和保持。

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有真性情。

我不愿用情人脸上的一个微笑换取身后一个世代的名声。

【精彩点评】

文章通过整齐的句式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观的独到见解。

作者以“真性情”为核心概念,通过对比和深入分析,强调了个性和内在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对外在功利的淡泊态度。文章通过排比列举所舍弃的东西,强调了真实的难得和珍贵;通过连续五个“无用”,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趣味和价值的独特见解,即人生的真正乐趣并不在于追求功利和实用,而在于体验和享受过程。排比句式的使用使得论述更加紧凑和有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整体上,文章语言流畅,富有哲理,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写作指导】

1、排比句的使用处

议论说理中的概念界定、论据陈述、深入分析、结论升华等环节,都可以用排比句来提升论证的效度和信度。

概念界定时,可以用它锚定核心要义,破解概念泛化,建立精准认知坐标;论据陈述时,可以用它构建证据矩阵,减少归纳偏误,多元举例全面说服;深入分析时,可以用它编织论证网络,防止逻辑断崖,显化隐性推理过程;结论升华时,可以用它实现价值跃迁,折叠时空维度,开阔格局引起共鸣。

可以说,运用排比句的论证表达,有助于实现理性与诗性的双重说服,更容易打动阅卷老师的心。

2、以排比句进行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多为不完全归纳,样本数量多、代表性和异质性强的归纳推理结论更可靠。因此,建议多样举证,避免单一例证。我们可以用排比句的形式,一句话一个例子地进行举例论证,构建证据矩阵,减少归纳偏误,既建立了因果关系又强化了气势。在议论说理中运用排比句举例论证的本质是使思维结构化,使我们的论述表达实现从散点或单维感性认识向层级化多维理性说理的转化。

排比句能精密编织碎片化论据,形成逻辑严密的论证网络,兼具感性说服与理性穿透之力。但也要警惕,机械堆砌排比句可能削弱思想的灵动性。

【佳作引路】

1、责任与自由

①有人认为履行责任就意味着放弃自由,实则不然。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能获得更高层次的自由,这种自由超越个人享乐,指向更广阔的精神境界与社会价值。

②履行责任确实需要让渡部分自由:无论是父母为家庭牺牲闲暇,医生为病患透支健康,还是先驱者为理想献出生命,都在时间、精力、健康等维度划定了自由的边界。但这些看似被放弃的“小自由”,恰是通往“大自由”的密钥。

③将责任与自由对立,暴露了当代社会的认知短视。赛亚·伯林划分的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在此形成深刻映照——责任的本质,正是将“免于干涉的自由”升华为“自我实现的自由”。当我们凝视那些负重前行的背影,看到的不是镣铐,而是翅膀。

④首先,从社会层面来说,个体履行责任限制了部分自由,可能会争取更多的自由——为自己、为别人、为人类争取更伟大的自由。屠呦呦履行科研责任,限制了个人的休息自由,日夜投入研究发现了青蒿素,争取了人们的健康自由;焦裕禄履行党员干部责任,让渡自己健康、休息的自由,投身兰考县抗灾致富工作,来保障兰考县百姓的生存自由;林觉民履行家国责任,牺牲了个人的生命自由舍生取义,以争取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无数志士仁人履行责任的背后,是以让渡自己的自由的方式保障他人的自由,或是通过牺牲个体自由来换取民族国家更高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放弃自由。表面看履行责任是对自由的限制,实则通过责任的履行,使个体得以突破狭隘的“小自由”,进入更广阔的“大自由”之境。

⑤更进一步,责任的履行过程,恰是自由的生成机制。责任为自由划定伦理边界,助自由突破个体局限,化小我的自由放任为文明的秩序。当企业家让渡利润自由构建行业标准,当科学家放弃专利自由推动技术普惠,他们获得的不仅是社会声誉,更是突破时空局限的精神自由。在履行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的责任时,履行责任的过程本身便能带给我们不同于世俗享乐主义的精神上的充盈与满足,获得自我实现的积极自由,而非放弃自由。

⑥总而言之,正如弗洛伊德曾说:“大多数人并不真的想要自由,因为自由包含责任,而大多数人害怕责任。”履行责任在部分时候确实需要放弃自由,但其实放弃的这部分自由恰是实现高层次自由的方法。真正的自由不是退出群聊的任性断联,而是在社交网格中编织责任共识的加密算法:不是直播间刷屏的即时快感,而是深耕责任田的长期主义;不是元宇宙里的虚拟狂欢,而是现实世界中托举文明的底层算力。当我们以责任为刻刀雕琢时光,那些被让渡的琐碎自由,终将在文明的年轮里结晶为璀璨的星空;那些深埋的责任根系,必将托举起整个文明的自由树冠。

【精彩点评】

在概念界定中,上文第②段以排比句的形式从家庭、职业、理想三个维度详细阐释了履行责任所需要让渡的部分自由,兼顾了概念界定的具象化和场景化,以内容递进的形式较为全面地揭示所界定概念的特质。在论据陈述中,第④段以排比句的形式从健康、生存、民主三个维度形成归纳论证的完备性。在论据后的深入分析中,又对所举例子进行了总结,提炼出事例的共同本质,使论证更加深化,使论证更加立体丰富、严密充分。在结论升华中,第⑥段用结合当下社会生活的整齐句式完成哲学升华,在强化全文中心论点的同时,增强了论证的普适性和深刻性。

这些排比句的运用,不仅使本文在修辞上增添文采,增强气势,更将分散的论据整合成有机的整体,构建层层递进的论证链条,让文章在文学性与思辨性之间达成平衡。

2、立于洪流

①历史长河奔涌不息,有人随波逐流化作浮萍,有人刻意求异终成倒影,有人坚守本心自成灯塔。林语堂写下“胸中自有青山在”,道破了独立精神的真谛:真正的特立独行不在于标新立异的姿态,而在对于自我价值的清醒认知,对真理信仰的执着坚守,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②私以为,对“刻意”的理解见仁见智。从积极层面上观之,“刻意”是坚持意志,是勇于打破常规者的努力尝试的表现。凡·高“刻意”与世俗脱离,由此诞生新型艺术:张伟丽“刻意”打破女性偏见,挑战一般女性难以涉足的拳击领域:王澍“刻意”反叛工业化建筑体系,用旧砖瓦完成文化基因的接续。他们的心中都怀有悖于世俗的信念,他们的特立独行之“刻意”为的是不沦为世俗囚禁桎梏下的鸟兽。

③但更多时候,刻意特立独行者往往容易陷入困境:他们以夸张发色对抗主流审美,却在亚文化中沦为新的符号奴隶;他们用猎奇直播博取关注,却在流量狂欢中失去真实自我:他们借反智言论标榜清醒,却在群体癫狂中堕入认知深渊。当美国反疫苗者高举阴谋论旗帜,当网络丧文化演变成复制粘贴的呻吟,当性别认同沦为哗众取宠的表演,这些刻意的特立独行或许早已异化为随波逐流的镜像倒影——当所有人都在逆行时,逆向而行者亦成顺流者。

④真正的特立独行如同深埋地下的树根,在静默中积蓄力量,在孤独中寻找方向,在坚守中孕育新生。凡·高在阿尔勒的星空下挥洒油彩,源于对光影的独特感知而非对抗潮流:张伟丽在八角笼中挥拳,始于对格斗艺术的热爱而非标榜女性主义:王澍用瓦光墙重构建筑语言,出自对历史温度的执着而非追逐时尚。这些撼动时代的特立独行,皆源自对信念的永恒守望。

⑤在这个价值纷扰的时代,清醒认知需要不断淬炼,不需要刻意标榜不同,因为真理的光芒自会穿透世俗迷雾。当我们不再执着“特立独行”的标签,当每个选择都源于对真理的追寻、对价值的坚守、对生命的敬畏,那便是独立精神最本真的模样。这种精神不会随潮流褪色,不会被质疑动摇,不会被时代束缚,而会如暗夜星辰指引文明前行的方向。

【精彩点评】

这篇议论文最大的亮点在于以排比句进行举例论证。

凡·高、张伟丽、王澍这组跨领域的事实论据,先是在第②段以排比句形式用作破常规、偏见、体系的案例,肯定“刻意”的积极一面;后文又在第④段以三组“动词+核心动因+否定表象”的排比句形式,用来深化对论题更为本质的认识,破除现象迷雾,直抵精神本源。第③段还以“他们……,他们……,他们……”和“当……,当……,当……”这两组紧贴时事的反面事实论据,全面而深刻地批判了刻意特立独行的虚伪性和困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些以排比句表述的论据不仅具有代表性,还能够从不同角度支撑文章的观点,使文章的论证更加严密和透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Powered by pg电子4维空间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